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陈佩斯人民日报撰文:用好的作品推广喜剧艺术

06-07 娱乐要闻

陈佩斯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06月07日 第20版)

  核心阅读

  当我们深入中国喜剧传统,领悟到喜剧表演技巧,以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作支撑,创作喜剧的信心就会显著增强。

  喜剧艺术当随时代不断创新,时代越是发展、科技越是进步、表现方法和手段越是丰富,我们越要回溯源头,回归艺术本体,遵从艺术规律。

  喜剧创作者一定谨记:作为一种大众文艺形式,喜剧是为观众服务的;真正好的演技需要通过一场场现场表演,与观众频繁互动才能磨炼出来。

  喜剧是创造笑的艺术和学问,研究喜剧的传统、了解喜剧的本质,喜剧创作就会事半功倍。

  研习喜剧传统,增强创作信心

  喜剧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谐谑”的概念就是通过语言创造笑声的艺术形式。在出土的汉代陶俑中,也有谐谑艺人。“善言为笑”,俳优是我国最早对职业化喜剧人的称谓,早在春秋时期,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俳优就出现了。《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艺人优孟等人滑稽多智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喜剧的元素和张力。今天我们的很多喜剧,其实不知不觉运用了传统的形式和方法。比如传统戏曲《风筝误》《花田错》以“误”“错”为戏核:有误会就会出现令人发笑的情景,进而生发故事,形成喜剧。当下的误会喜剧也化用了“误”“错”这一传统方法,两个演员各说各的话,相互还能对上茬。可见,经典的创作方法在今天依然焕发勃勃生机。

  喜剧,从剧本、排练,到演出,一组组行动、一句句台词,就是为了赢得观众的笑声。观眼观心,如同踩着石头过河,那一个个石头都是创作者前期预设、精心准备、用心安排的桥段。演员和观众之间是交流、互为的关系,演员预设包袱、抖包袱,观众笑起来,演员再根据笑声接着抖包袱,把情节不断推进。所以,喜剧是创作者和接收者双方互动融合达成的艺术。

  当我们深入中国喜剧传统,领悟到喜剧表演技巧,以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作支撑,创作喜剧的信心就会显著增强。

  表现手段越丰富,越要遵循艺术规律

  喜剧这种艺术形式,永远在求新、求异、求变。喜剧艺术当随时代不断创新,时代越是发展、科技越是进步、表现方法和手段越是丰富,我们越要回溯源头,回归艺术本体,遵从艺术规律。在谈创新之前,我们需要弄清喜剧的基本原理、逻辑和方法。

  什么情况下观众会笑?喜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成?这些年,我一直在创作实践中摸索,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小品《吃面条》有时代的影子,但作品技术还略显稚嫩;《主角与配角》探索了误会喜剧和错位喜剧的方法应用;《羊肉串》加入了更多喜剧技巧,独特的讲故事方法让观众眼前一亮;《警察与小偷》将四五个喜剧方法叠加,表现手段上远比前三个作品丰富,也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这些年,我还创作了舞台喜剧《戏台》《阳台》等,追求更全面的喜剧表现,也尝试在悲喜剧之间掌握平衡的技巧。参与《金牌喜剧班》综艺,又让我了解到综艺喜剧这种新形式。

  好的喜剧不仅仅靠表演,它一定建立在扎实的文本基础上。所以喜剧创作者要表演精进,更要关注文本。演过那么多喜剧,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但其内核是摆脱困境。就像“滑稽”一词,“滑”是光滑、润滑,“稽”指困境,这个词就有摆脱困境之意。“摆脱困境”是角色行动的内驱力,有内驱力才会形成行动线。所以在创作之前,首先要把这个内核想清楚,想透彻。

  合格的喜剧剧本通过不同角色组成相悖的行动线而生发故事。对经典喜剧来说,一个主体故事往往穿插了更多角色、更多行动线,它们叠加一起,互为因果。拿建筑做比喻,只有不同材料互相支撑,才能不断延展、加高,搭建出摩天大楼。如果只关注一幕一幕的表演,而不讲究结构搭建,即便拥有再多的建筑材料,也只能搭成一个个单独的架子,不能凝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喜剧创作有不同的层次。最粗浅的是模仿差异,因为笑的行为,与“势差”有很大关系。这包括角色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势差,也包括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势差。而有了势差之后,演员们在编织出的关系网中精心地绕、躲、走、闪,观众就会产生自己的思索和价值判断,进而触发“笑点”,这样充满智慧的喜剧才是高级的喜剧。喜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度”的把握。幽默的产生需要打破固有秩序,但这种打破是有条件的,不能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一些粗俗、鄙陋的喜剧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0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