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档女儿合作电影 王姬:我的人生不为别人而活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对王姬而言,似乎很少有不自信的时刻。除了少数不求安稳的那几年,她内心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这些年,她似乎消失了,没有太多作品面世。记者将一段在网络上看到的评论念给她听:“王姬,当你的影迷很辛苦,你经常不营业!”王姬听罢,将两手合拢在一起,表情略带歉疚:“对对,这个怪我,说难听点儿,可能我不太会经营自己,也不太会作秀,没那么‘作’。但我的职业还是演员,有好戏我就演,没戏就回归家庭生活。疫情这段时间我突然觉得退休也挺好的,以前还愁‘退了休怎么活’,但现在对一切我都特别淡定。”
事业能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王姬早已放下,她认为工作上再成功,都比不上让家人开心而获得的愉悦感,她很庆幸这些年终于看清楚了一些问题,在某些选择上能够主动、全然地守护家人。“我的前半生几乎都把重心放在了事业上,最近这几年,特别想慢下来。再加上我妈妈岁数也大了,没事就想回去陪陪她,以前陪伴太少,陪一天赚一天,真的要珍惜。”
A 冥冥之中
冥冥之中,王姬喜欢用这四个字来描述自己几十年来的际遇。外界习惯把类似于“如果当初不……,你会不会……”的句式摆在她面前,她也总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冥冥之中是有定数的,人生没有后悔药可吃,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今年6月,王姬和女儿高丽雯联袂主演的电影《候鸟》上映,关于这部电影有两种声音,一是认为很久不担任女主角的王姬突然回归让人惊喜;二是有人觉得王姬是不是着急了,想给女儿铺好路。对于任何揣测,她都从未主动辩驳过,只把《候鸟》这个机会归结于冥冥之中的安排:“因为角色太好,我们看完了(剧本)都不想错过,也很在乎这次表演。我们讲求创作规律,绝不用力过猛,而是自然流露。”
王姬谈起《候鸟》总是异常兴奋,相反,女儿高丽雯却淡定许多。对后者而言,除了演好自己的戏,人生中更重要的工作是与“王姬女儿”的博弈,她很清楚这个身份裹挟下的压力有多大。处于永远会被拿来比较的时代,面对评论与争议,高丽雯回忆自己刚懂事时就有人毫不客气地说,“你是王姬的女儿吧,你妈长得更好看”。“我是真的习惯了,也无所谓了。我就是个演员,要是我演得不好,你可以批评我。但我也知道,无论我做任何事都会有人批评,我也比任何人都清楚,除了演戏,其他事情和我都无关。”
但对王姬而言,自己现阶段充当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捎带手”,如果有合适的角色、合适的剧本找到她,她认为女儿可以胜任就推荐一下,但绝对不会为了让女儿适合而去改造她:“我不干这种事,也不是这种人,一切都随缘。如果她是个好演员,一辈子都可以演戏,不用靠青春吃饭,她做好自己的事,我也会往后撤。身为父母,永远不要替孩子安排,他们都能独当一面。”
B 人艺“三心”
一路闯过的这些年,王姬形容自己始终“傻不棱登”的。做演员,她不认为自己具备很高的天赋和能把事情变容易的条件,她最大的本事,就是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简称人艺)学到的三心——童心、真心、爱心,她说自己思想老套,就是要认真做好事情。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王姬,从小就是一个好强独立的女孩,有人形容她是典型的“北京大妞”,洒脱、爽朗、坚定、毫不娇气。虽然性格酷似男孩,但她钟爱文艺,7岁学芭蕾,14岁进文工团成了一名文艺女兵。年少时期的她,做任何事情似乎都是懵懵懂懂的,不会盘算着每次选择对自己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又意味着什么。
1980年,18岁的王姬第一次触电,与张丰毅合作拍摄了故事片《塞外夺宝》,赶上恢复高考的初期,她发现自己离艺术创作差得太远。一年后,王姬参加了人艺的招生考试,向心目中的艺术殿堂逐步靠近。
但谁也没有想到,四年后的王姬会有多大胆。身揣60美元、只会三句外语的她,放弃了人艺,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美漂”大军。
提起这个转折,她感叹“一切归零,什么都不要了,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事实上,在进入人艺后,看到了昔日演员体制的稳定,王姬却觉得自己被束缚了,“一年365天,有360天在舞台上,我在想,我的未来是不是就是泡杯茶,上午排练下午回家,朝九晚五,日复一日?我想去见识新的东西,汲取更多知识。”年轻气盛的她认为人艺不是她的主场,她将自己比喻为胡椒一样的调味品,在很多作品里都不是重要的角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0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