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一代人的回忆,《我爱我家》之90年代的小市民史诗

02-22 娱乐要闻

有一部公认的神剧,它诞生于25年前,杂糅了当时观众们爱看的小品、室内剧,还有国外的洋玩意儿:情景喜剧。

其次,这部首播40集、续播80集的国内情景喜剧先驱,单看其制作、演员班底就足以独当一面,里面不乏当年内地文坛和影坛的中坚力量。

在播出二十多年后,实在没有哪部电视剧能像它一样唤醒一代人对于九十年代的共同记忆,且衍生出一群久而弥坚的“死忠粉”,它就是《我爱我家》。

在对《我爱我家》的概况有所了解之后,接下来用倒叙的方式,邀请您一起回到那个热烈浪漫的九十年代。

1.90S,浪潮初起。

从《我爱我家》的简介里,我们能看到一种很官方的说法:这个90年代的北京六口之家,和他们周遭的亲朋好友、邻居同事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横断面。

null


这个家里一共有六口人:从事过地下工作的爷爷贾敬贤,化名傅明;大儿子贾志国是油光水滑的国家公务员。

大儿媳和平是个市民气息十足的大鼓书艺人,虽然琐碎,但心不坏,两人有个白胖招人疼的女儿,贾圆圆。

null


二儿子贾志新当时是无业游民,热心肠也爱美女,隔三差五带几个大美妞回家;后来南下创业。

小女儿贾小凡则是那一代女大学生的代表,成熟又幼稚,最后选择了出国留学。

然而深挖剧中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那年月的时代符号,远非上面那几句片汤话可以概括。

null


总的来说,那时候的北京、那时候的社会,都特疯、特飒。像是极速前进的列车,就像那句歌词“不管它通向何方,命运召唤我起航”。

九十年代初,身在北京的不少人用倒卖完成了第一次翻身:从体制内的搬砖工→手握第一桶金的弄潮儿。

null


比如,如今被踢出万科的王石,当时在倒卖玉米,并靠它净赚300万。

刚满三十岁的潘石屹,准备和妻子成立SOHO中国,如今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的SOHO现代城就是那时种下的果。

null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小角色们不同于商业巨子,只是寄希望于一夜暴富,热衷于抽奖和刮奖券。

论及他们的那股疯狂,和现今在社交平台上狂转锦鲤,也差不多。

都说好的电视剧,要和时代有所共鸣。那么这种不管不顾的特质,在《我爱我家》里就尤为明显,甚至还波及到了剧中的小人物们。

比如第11集、12集,用上下两部分讲述的那个故事《无线寻踪》一样:爱泡咖啡馆的小叔子贾志新生性风流,偶遇前女友莉达。

null


这位洋气时髦的女孩目的并不单纯,她用一部当时的尖货汉显BP机向贾志新示好,称这物件一转手就能卖个高价,自己只留一点点钱,其余的“溢价”都归贾志新。

然而,等贾志新美滋滋地将寻呼机带回家以后,警察却找上了门。

原来,这部寻呼机是赃物,前女友早就身犯重罪,追赃抓贼再正常不过。随后,贾志新也作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

这个让他差点崴了泥的寻呼机,在当时可是比苹果手机还要昂贵的物件,一度售价高达8000块。

null


但那时候人们的月薪也不过几百块,谁家要是有8000块的余钱,不亚于提前消灭了贫困人口。

在我看来,让贾志新抓心挠肺的不光是钱的诱惑,而是大环境里的“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没选好”的风气。

怎么话说的?兹要是您站在风口上,猪都能扶摇直上。

这股劲儿起于1983年左右,政治中心北京和风气开放的深圳出现了第一批“职业倒爷”。

依靠价格双轨制中“同物不同价”的特殊制度,无论大小贵贱,倒爷们自有一番天地。

当时,小件的像是雨伞、三转一响;大件的汽车、飞机,头脑活络的北京爷们儿都能给您倒腾几样。

说罢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倒爷们的疯狂,我们再来说说寻常市井里,小人物对于金钱的探求。

《我爱我家》里,13、14集也用两段式的节奏,讲了和平、志新这对叔嫂身上关于“抽奖”的魔怔故事。

咱先来说说90S的时尚icon、大鼓书传人和平女士的荒诞往事。

null


在90后的共同回忆里,还有一个存在不可或缺,就是曾经遍布大中小城市,扎堆在广场和火车站,形似刮刮乐的奖券。

这些奖券看起来不高级,但奖品很直接,一般都是夏利或是桑塔纳汽车、彩电、自行车什么的。

null


所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句话所言非虚,当时的广场上可都是无头苍蝇般疯狂刮奖的人们。

剧中的和平亦是如此,她为了抽奖,疯狂囤货“金刚砂”牌厕纸(听起来菊花就隐隐作痛),希望能被香港旅游的馅饼砸中。

null


结果这些厕纸遭到老干部公公付明的疯狂吐槽,他表示“每次使用前,起码得软化处理十分钟”。

但就是这包擦屁股能擦出火星子的手纸,让一大家子人喜从天降:果不其然,他们抽中了去香港旅游的机会。

null


然而,鬼才梁左的设定从不会顺风顺水,顺了可就没劲儿了。

正所谓“抽奖如大爷,兑奖像孙子”,中奖后和平一家人被厂商各种推诿,被要求提供各种奇怪的材料,有一部分甚至听都没听过。

当然,小人物身上的喜剧色彩,有一部分是来自“干啥啥不成”的,所以这次香港旅游又不了了之。

尽管四年之后的1997年,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但此前跑跑马跳跳舞的她,仍旧是内地人心中,有关洋气和灯红酒绿的符号。

null


这也就不难解释,有点世俗的和平为何那么迫切地想闻闻资本主义的香风臭气了。

不是虚荣,不是投机取巧,它是梁左喜剧里的天然驱动力,这股劲让小人物鲜活,让大人物出众。

就像冯仑所说的一样:那个时候很好玩,很快活;就像是大姑娘初婚,很幸福,幸福又糊涂。

说罢九十年代热搜榜里的娱乐新闻,咱再看看大环境是如何折射在《我爱我家》中的。

2.90S,疯狂年月。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春天的故事》里画下的那个圈日长夜大,很难说这不是一次机遇......

与此同时,“下海经商”这个词也像某种咒语一样,暗中催促着普通人投身其中,《我爱我家》中的贾志新正是这里最“执着”的一份子。

第15集,这个故事看似独立且短小:贾志新和他喜欢的女生郑燕红一同下海,开始倒腾柑橘生意。

null


这其中必然少不了兄嫂志国、和平的掺和;进而发展到全家人一同倒腾橘子什么的。

结果燕红这生意做着做着,突然爱上了海南来的阿文,把贾志新气得够呛。

null


这条由贾志新这个京油子牵起来的辅线,在现实生活中却别有洞天:不少体制内的员工主动砸碎铁饭碗,试着去海里扑腾。

正所谓“搏个封妻荫子”,这批浪潮里的创业者,后来被称作92派。

在搜索引擎的相关词条中,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不少耳熟能详的名字:王功权、潘石屹、郭凡生、陈东升......

null


所以,富贵闲人一样的贾志新在第15集里的小生意,和92派的浪里淘金相比,简直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了。

在第一部《我爱我家》将近尾声的第42集,贾志新干脆玩儿了次大的,直接带着保姆小张南下创业。

null


这是属于90年代的疯狂侧写,立足在赤裸裸的金钱和资本上;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另一种疯狂,则更像是集体无意识的“狂欢”。

《我爱我家》的第17、18集,一团和气的贾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公大有来头,正是日后靠“葛优躺”红透互联网的民间发明家纪春生(葛优)。

null


这位寄生在客厅沙发的发明家,在吃饱了就睡,醒了再吃,马上就要被赶走的褃节儿上,祭出自己的绝世好物:水基燃料母液。

这玩意儿很快就在清醒的贾志新面前败下阵来,怎么说?您要是不想着占便宜,横竖就吃不了亏。

null


3.90S,戏里春秋戏外听。

时隔多年,《我爱我家》戏里的故事业已讲毕,但就是这部琐碎又古早的情景喜剧,让观众们至今还在品咂剧本的精湛和考究。

null


随手在网上一搜,不少人都在问,“这么多年过去了,厉害的编剧也不少,怎么就没再出一部能与之比肩的剧呢?”。

这个问题不管怎么说,都能讲出一个小论文,《我爱我家》实属经典可以诞生,但难以复制的那一挂。

null


在编剧们喜欢挣快钱,演员们动不动半亿片酬的当下,《我爱我家》的班底可以说是硬扎又漂亮了。

不为别的,单是梁左、英达、英若诚这样学院派老几位的格调,就够观众们津津乐道数十年了。

null


就像那句话,写喜剧的人在生活里不一定多开朗,但绝对是有很对梗的存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3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