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台剧现在已经是这样了
简直好笑,连《绿光森林》都要拿来翻拍了。原版就很一言难尽,女主傻白甜,男主温柔霸道,女二恶毒心机,男二守护天使,一堆的老梗。
何况,立威廉这张颜,真的很难吃下。五官没有任何问题,拼在一起就是最大的问题。
感慨啊,小言网文拍光了,古装又受限制了,兜兜转转,摄影机开始对准了十多年前的台偶剧。除了《绿光森林》,《王子变青蛙》和《命中注定我爱你》也在翻拍之列。
想问一句,原创影视剧濒临绝种了吗?
《我和我的经纪人》里透露过影视行业的现状,往年,横店大概有三千多部剧在拍,今年,锐减到只剩一千多部。一千多里,还夹杂《绿光森林》之流。确实是寒流过境。
而台剧却悄悄地迎来春天。有阵儿流行这种说法,“TVB不行了,台偶剧时代终结了。”只说对三分之一。TVB不如以前大势但没有枯竭,今年还有惠英红加盟的《铁探》。
重点是今天要说的,老款台偶剧那套骗三岁小孩的玩意儿确实没落了,但台剧人没有因此拒绝长大。相反,他们迅速调整步伐,在已成小众的台剧圈汲取营养,茁壮成长。势力不如从前,但口碑在节节攀升。新一代的台剧令人刮目相看。
这部打着“贾静雯回归之作”logo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刚上映时口碑就爆了,如今豆瓣评分爬升到了9.4。
这段话品一品,再不是爱来爱去的腔调了。
甚至有人在说,它是今年的第一部华语神剧。得到评价最多的一个词,是“真实”。案例真实,一桩发生在电影院的无差别杀人案。乱象真实,法律程序得不到彻底贯彻,媒体为抢头条忽视对假新闻的鉴别,公众随波逐流一刀切地在网络“惩恶扬善”。
看起来是很美剧的题材,编剧巧妙地把视角对准了更东方式的,也更贴近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凡家庭。
比如贾静雯饰演的新闻台主编,最擅长的事是为了新闻“爆款”利用舆论制造噱头。然而这个表面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儿子却是杀人案的受害者,因为儿子的罹难造成的夫妻误解,让这个受害者家庭濒临破碎。
而犯罪者的家庭,受儿子杀人所累,剩下的父母和妹妹不为社会所容,在唯一清醒的母亲的坚持下,妹妹改名换姓进了新闻台工作,父母则被迫回到乡下苟且度日。
还有跟当事人无关,却坚持查明真相的法扶律师家庭,律师单枪匹马为杀人犯辩护遭到民众泼粪和网络暴力,怀孕的妻子则因为丈夫工作繁忙长期忽视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这些曾经普通又渺小的人、平淡却美好的家庭的命运,因为一桩杀人案交织在一起。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所有人又都是加害者。《我们与恶的距离》拍出了这些每天都可能真实上演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故事,一边让人反思社会事件对人和家庭的影响,一边又不得不令人自省善恶的边界。
而且这部剧还探讨了一个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就是“杀人偿命”的规则在现代法制社会中还该不该存在。尽管仅凭一个电视剧,这个问题最终可能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但至少它提供了一个冷静的、可供讨论的思路,判刑的震慑力,和找出凶手的犯案动机,究竟哪一个对未来社会更有帮助。
在作为杀人犯或者受害者以前,大家都是生而平等的人,到底在哪一步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而侥幸活着的幸存者们,更该做的或许不是简单粗暴地制裁,而是避免下一次伤害的发生。用剧中法扶律师的话来说“一个案件的结束,并不是判判刑就没了”。
从重大社会案件入手,刻画的却是最真实的人的故事,这大概也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成为神剧的理由。
因为《我们与恶的距离》,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不知道台剧现在已经是这样了?!
的确,台剧曾经兴盛一时。在大陆观众的印象中,台剧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