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04-15 娱乐要闻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文丨春秋十二郎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他在故宫“看大门”7年,走遍了9371间房、修缮了库房里90万件文物。单大爷的退休让网友依依不舍,人们好奇,谁会接此重任?

远在西北敦煌莫高窟的“扫地僧”王旭东接过了掌门印。


王旭东是继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后的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他为人低调,甚少在公共场合发言,却在近30年来,见证了莫高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让“数字敦煌”飞入百姓家,再将敦煌文化带到国际。

这个从西北戈壁滩空降而来的男人,又将为故宫这个超级IP带来怎样的变化?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敦煌 成为“扫地僧”

去年,一段被网友街拍的苦行僧视频曾在网络上掀起一阵热议。

视频中的这群僧人一路上风餐露宿、衣衫褴褛,但却拒绝所有人的金钱资助,只靠清水和化缘的食物为生。

在他们的教义中,“苦行”的意义在于“替世人受苦”,通过断绝世俗的诱惑、对肉体的折磨,从而达到精神与灵魂的解脱,好让下一世的人有所福报。

从某种程度上讲,王旭东就是一位驻扎敦煌28年的“苦行僧”。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回到1991年,从兰州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王旭东在导师的推荐下第一次来到敦煌,他看到敦煌3月初冬春交界的景象,那种美丽无法言表。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东南部鸣沙山的崖壁上,古代曾是连接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汇集了中原与西域地区各国的民俗与宗教文化。

自前秦时代开凿第一个洞窟以来,莫高窟延续了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等九代王朝,经历过修建、扩充、战乱与废弃,待到重见天日那天,已是千疮百孔。

当时的王旭东对敦煌的所有认识仅限于,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使得敦煌进入世人的视野,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希望有王旭东这样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于是他留了下来,从梦想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变成了文物工作者。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在几个月时间里,王旭东沿着492个洞窟一个一个去调查,最初进到洞窟,他看到壁画的各种病害,看到了塑像的惨状,看到了因为地震、风沙造成的风化破坏。但他对这些壁画一无所知,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也感觉不到那种美。

随着在敦煌的时间越来越久,尤其是有了老师们的指点,王旭东说他慢慢了解了敦煌艺术蕴藏的多元价值。

“我阅读相关书籍,向同事们请教,越来越觉得其中的学问太大、内容太丰富。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敦煌文物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

王旭东到第3窟的时候,看到有位30岁左右的老师一个人在那里临摹,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静下心来,一个人呆在小洞窟里,过了几年这个洞窟的复制品放在了他们的陈列馆里。

第285窟最吸引王旭东的是「五百强盗成佛」,强盗到处烧杀抢掠,让老百姓不得安宁,而国王要把这些强盗抓起来,挖了他们的眼睛,通过科技手段可以看到壁画中挖掉眼睛时血是溅出来的,强盗嚎啕大哭,释迦牟尼就来拯救他们。

第220窟从开凿到供养再到最后一次绘制,整整持续了283年。王旭东发现,这样持续的供养是信仰的力量,正是信仰,使得这个洞窟在200多年来一直得到维护。

王旭东越来越了解他正在保护的对象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怎么会有那么多前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有那么多外国的专家学者来到敦煌,加入到保护研究的行列中来。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说,他看到了一种慈悲、一种奉献,一种悲壮的美,也看到了众生平等,要通过自己的奉献,使这个世界的其他生物能被平等相待,这也许就是佛教传递给我们的意义。

积淀千年的文化让他的心开始落地生根,恶劣的气候条件敦促着他踏上了近30年的“扫地僧”之路。

在莫高窟的前几年,王旭东白天扫沙子、晚上钻研古籍和史册,一点一点地了解着敦煌的文脉与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

彼时,莫高窟文物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莫过于颜料层的开裂。结合之前对于地质学的研究,王旭东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莫高窟岩体结构与水盐运移规律,与美国方面的专家组一起攻克了部分壁画修复的难题。

自那以后,他开始对文保工作越来越熟稔,在文物的抢修、维护、数字化等方面越走越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