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惊动总统夫人、一块泥巴引百万点赞:他爆红15秒,却辛酸了大半生
文 | 东北童星
大约是在11年前,作家冯骥才曾在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里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张明山,有名的“捏泥师傅”。从小学艺、天资聪颖,黄口之年便练得了一手绝技,人送外号“泥人张”。
闲来没事儿,“泥人张”就喜欢去城角的大观楼里坐坐。眼里看着人,手上捏着泥,不消一会儿就能将泥团捏成人形,而且须眉俗动、形神毕肖。
“泥人张”张明山
那天一位穿得阔绰,肥头大耳的男人横冲直撞进了饭馆,听迎门的说,来人正是当地有名的“太子爷”,海张五。
张五爷人横,旁人见他都躲着走,偏偏张明山直勾勾瞅着人家。被他羞辱“在裤裆里捏泥”也不恼,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一眨眼就捏出了个核桃大小的海张五。
张五爷觉得掉面,大嚷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张明山没应,转身就在大街上支摊买起了泥人,一旁白纸条上还写着:贱卖海张五。
这事之后,“泥人张”成了天津卫里的名人。人人道他不畏强权,可张明山却觉得这再寻常不过了: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这是手艺人的本事,更是他们的傲气。
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手,这曾是无数手艺人的自信。那时的他们也许从没想过:
当其中的“手技”变成“科技”时,自己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同样是“捏泥人”,来自杭州的俆远渭,却远不如“泥人张”那般幸运,能在大城市里混得如鱼得水。
坐在城市的繁华街头,俆远渭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等着过往人们上前询问自己捏泥人的价格。
一张小桌,一个马扎,一桶细泥,这是俆远渭全部的家当。
抽汉烟的老汉、纳鞋底的老妪、活泼好动的孩童,甭管多复杂的模样、动作,到了他这儿都得“投降”,乖乖变成栩栩如生的小泥人,前后也不过15分钟。
曾几何时,这是俆远渭引以为豪的本事,可如今他却再也笑不出来了——时代变了,没人喜欢泥巴了。
生活在互联网新都,周遭不断涌入的“黑科技”,让一辈子只学了一门手艺的俆远渭,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慌张。
蹲坐在车水马龙的商业街,守着眼前的黑泥,他觉得自己正在与眼前的新世界背道而驰。
早年间,俆远渭对自己的规划是去工厂里找份工作,然后站在流水线上完成劳动最光荣的人生使命。然而人生往往就是这样,计划赶不上变化。
某次家里修蜂窝煤炉,俆远渭觉得无聊便坐在炉子旁玩起了泥巴,没费大工夫,他就捏出了个小罗汉,周遭的人还都特喜欢。
那天走在街上,他见街边有人摆摊卖泥人,光是一个小兔子,就有十几号人抢着买。俆远渭动了心:
动动手指就能挣钱,这可比去工厂轻快多了。
琢磨了几日,俆远渭便真在家乡支起了泥人摊。没成想只是开张第一天,他便赚了52块钱,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
“创业”的阶段性成功给了少年极大的信心。为了能将捏泥人的手艺学得更好更精,俆远渭决定远走他乡,去外面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到了绍兴,俆远渭开始了自己拜师学艺的征程。跟着师傅,他在日积月累中摸透了泥塑行业的门道。
“捏泥人,手上功夫最要紧。一个泥人的完成,八成功夫在十个手指上,手指达不到的部位才用工具帮忙。”
学艺的那几年,俆远渭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字便是“脏”。因为整日和泥巴打交道,他的双手总是黝黑、粗糙的。别人嫌他邋遢,可他却说:
“我脏没关系,捏出来的东西干净、漂亮就行。”
学艺十几载,俆远渭有他自己作为手艺人的坚持与骄傲。
日积月累下来,俆远渭手上的动作愈发灵巧,自觉时机已经成熟后,他带着家人来到了机会相对更多的杭州。
作为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沉淀的古城,杭州见证了无数文化的成败兴废。曾几何时,这里是手艺人的“天堂”。
然而,没有什么是可以一成不变的。
在俆远渭到达杭州后不久他便发现,快速发展的科技与娱乐产业,开始渐渐取代传统手工艺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打印可以3D了,雕刻也能用机器了,他的小泥人,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每天只有三、四单生意,下雨天更没人了。”守着越来越冷清的小摊子,俆远渭的心中满是无奈,直到毕锦华的出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