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10万件箱包,外贸企业借助拼多多自创品牌
过去一年间,全球疫情处于复杂多变的态势,叠加不间断的经贸摩擦,中国外贸的不确定因素高企,一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值此局面下,中国着力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2020年3月开始,上海等地就率先推动一批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这其中,受影响显著的外贸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支撑起行业的发展。如今,这批中小企业的转型日子究竟过得如何?
这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外贸企业内销转型样本。它见证了中国制造在发掘内需市场时的韧性以及对机遇的把握。在政策的号角下,这家中小企业开启了转型征程。
生死时刻
适销公司的经营局面是从2020年2月开始急遽恶化的。眼看订单量直接砍半,外贸预计要受阻至少一年,40岁的应啸宇和他的合伙人们愁坏了。
应啸宇在上海从事外贸零售行业快20年了。他早先在一家日本企业打工,2013年出来创立了适销公司,做起了面向B端的箱包、袜子等配件产品代工生意。
适销公司年销售额约5000万元,箱包占了约七成,绝大部分是外贸。国内的客户有热风等品牌,国外以日本客户为主,包括优衣库、无印良品、唐吉诃德、千代田等连锁企业。
“我们的合作品牌比较丰富、分散,因为包具在这些快销连锁企业里面只占一个板块,整体的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需要很多的客户。”应啸宇说,箱包品牌整体上依赖流通渠道。
▲2020年2月起,应啸宇不得不为适销公司苦苦寻找出路,进入了创业的至暗时刻。(安舜 摄)
在中国以千万计的中小微企业里,只有10多个员工的适销公司并不起眼。按照中国零售业“中小微”企业的定义,雇员在10到50人间属于小型,营收在500万元到2亿元间属于中型。
像适销这样的中小企业,组成了外贸市场的一支生力军。此前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我国1.25亿户市场主体的绝大部分,吸纳就业占90%以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重创了很多行业,外贸行业更是戏谑,“国内打完上半场,国外继续下半场,外贸人打全场”。
适销也没有逃过这一劫。应啸宇说,“先是国内疫情暴发,公司跟上游工厂都停工了几个月,疫情控制后本指望复工,结果海外疫情来了,订单全飞了。”
2020年4月,上海市商务委迅速摸查了一批外贸企业,出台帮扶政策。4月22日,由上海市商务委组织、拼多多平台承办,举办了3场出口转内销培训会,数百名企业主挤满了会场。
“很多都是银行贷着款、雇了几十号员工的外贸企业主,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焦急。”多多大学讲师桑麻回忆,培训会结束后,很多企业主围住讲师不肯离去。
▲2020年4月,拼多多出口转内销的培训讲座结束,企业主们围住讲师追问在平台开店的细节。(穆功 摄)
适销也在这批受调研的外贸企业之列。
“不管是出口欧美还是日韩,外贸企业的订单量一落千丈。我们掉了至少五成,身边还有朋友,几乎一成两成都没有,甚至直接归零。”应啸宇说。
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应啸宇意识到,公司要想生存下去,不趁着这个时候有人力、有时间、有产品转换新的赛道,可能就来不及了。
“其实之前就想过到C端做零售。”应啸宇说,“但我们一直犹犹豫豫,因为B端的事情也很多,没有精力再去处理C端。这次疫情可以说是逼得破釜沉舟。”
尝试转身
2020年4月,上海市政府联合拼多多等平台启动“出海优品 云购申城”大型活动,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作为一家扎根于上海的电商平台,已经拥有超过500万活跃商家、7亿消费者的拼多多,率先向本土外贸企业伸出了橄榄枝。
“拼多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内需市场的消费层级非常多元,不同人群各有消费偏好。”多多大学讲师桑麻说,但在追求“低价”“好货”的目标上,消费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2020年4月,由上海市商务委组织的出口转内销培训会,拼多多讲师在为外贸企业主讲解。(穆功 摄)
从商品及价格来看,外贸企业转型内需市场的优势、劣势都很明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0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