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亏损、资金吃紧,互联网咖啡品牌为何后劲不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东方亦落
昨日,星巴克一年一度的“樱花系列”商品开售。这个系列在星巴克推出的周边中一直颇受欢迎,而今年的樱花系列加入了萌宠元素,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一款“猫爪杯”更是引起了抢购狂潮,许多人通宵排队甚至为它大打出手,这款原本100多元的杯子也被炒到了600多元。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咖啡品牌都有这么好的生意。这边星巴克热火朝天,那边势头一向很猛的互联网咖啡品牌却是凛冬将至。“连咖啡“在年初被爆出资金链紧张,拖欠供应商欠款,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关店比例已高达30%~40%。而曾经号称要打败星巴克的“瑞幸咖啡”,也已累积了超过8亿的亏损,而且还将持续扩大。
其实近年来中国的咖啡市场一直不太平静。以瑞幸咖啡、连咖啡为代表的互联网咖啡品牌借助资本的力量搅动咖啡市场原有的格局,产生了“鲶鱼效应”,一度促使星巴克等巨头也在自家的品牌中加入了互联网元素。
但现在看来,互联网咖啡这条“鲶鱼”后劲不足且甚是虚弱。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并非那种真正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鲶鱼,而是一条被“催熟”的鲶鱼,而催熟它的是互联网思维、资本等一系列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催熟互联网咖啡品牌的?这样的品牌给咖啡行业带去了什么?中国的咖啡行业未来又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互联网+咖啡”模式引发咖啡市场大震荡
中国的咖啡行业为何会明枪暗箭风起云涌?本质上还是受市场的影响。根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咖啡消费增长速率达到了每年15%,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一增长速率仅为2%。估计到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销量规模能够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
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仅为每人每天0.003杯,而美国则为每人每天0.003杯,即使与同在亚洲的日本(每人每天0.245杯)和韩国(每人每天0.329杯)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在远高于全球市场的增速下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种趋势的形成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物质水平的提升,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中国消费者的观念和习惯都在逐渐被改变着,这种改变所产生的效果在近几年愈发显著,也由此引来了志在颠覆传统咖啡市场的互联网咖啡品牌。
“战争”的序幕,是由瑞幸咖啡在去年5月发表的那份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碰瓷”的声明开始的。
尽管星巴克随后以“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作为回应,但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不管星巴克想不想参与,都无法忽视互联网咖啡品牌带来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将星巴克作为对标已经成为互联网咖啡乃至饮品创业品牌的一种不成文的手段,这就与互联网行业中许多创业者会说“要成为下一个BAT”是一个道理。虽然这近似于一种“营销套路”,但从实际来看,互联网咖啡品牌的进入确实引起了行业中不小的震动。
对星巴克挑起“战火”的瑞幸咖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甫一进入就极为高调,宣称为扩张准备了10亿资金,并且采取“病毒式”的营销手段,以大力度的补贴吸引消费者,将原本以线下场景为主的咖啡消费迅速转移到线上,为现代忙碌的人们节省了高昂的时间成本。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潮的来临,早已成立的连咖啡于2015年实现了独立运营。宣称瞄准“非重度咖啡用户”,填补传统咖啡品牌在外卖方面的空白。
后来的发展证明,互联网元素渗入咖啡行业确实有一定的优势。瑞幸在半年内完成了两次融资,金额高达4亿美金,投资方包括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连咖啡也于2016年完成了由华策影视领投的B轮融资5000万元,又在去年完成了由启明创投领投、高榕资本跟投的B+轮融资1.58亿元。
如此强势的“进攻”完全打乱了咖啡市场原本的“节奏”,就连之前“被宣战”的咖啡巨头星巴克也有些“发慌”。
算起来星巴克在华也有20年了,之前从来没用过外卖服务,而且多数情况下想喝星巴克都得排队。但是在互联网咖啡这条“鲶鱼”出现后,咖啡外卖迅速普及,也让星巴克的业绩在中国市场出现了9年来的首次下滑,运营利润率从26.6%降至19%,随后星巴克与阿里旗下的饿了么联合推出了外卖服务。
可以说,互联网元素与资本的介入,使得传统的咖啡品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甚至看上去差点儿就颠覆了传统咖啡行业。
资本过热强势“催熟”,互联网咖啡品牌后劲不足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看上去如此”,实际上,这条看似强大的搅动了咖啡市场的“鲶鱼”已显露疲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