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大象席地而坐》获最佳影片,金马奖又在标榜精英品味?

11-18 IT文章

原标题:《大象席地而坐》获最佳影片,金马奖又在标榜精英品味?

今年第55届金马奖决选评审团主席李安、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第55届金马奖决选评审团主席李安、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文|娱乐资本论,作者|斯塔西

金马奖刚刚落下帷幕,《大象席地而坐》摘下金马奖最佳影片的桂冠,原本预测的夺冠热门《我不是药神》败下阵来。

相信这一结果,会让很多人联想到2016年得奖的《八月》,金马奖又上演了一次精英品味战胜了大众品味的戏码?

“你猜对了你就觉得这群评审品味很好,金马奖很公正。猜错了你就觉得这群评审有问题,金马奖不合理。” 金马奖执委会执行长闻天祥总结过,很多人都只在乎输赢,很少去推演背后逻辑是什么。

《大象席地而坐》获最佳影片,金马奖又在标榜精英品味?

就近几年来看,金马奖确实把大奖都颁给了像《八月》《推拿》《刺客聂隐娘》这类票房不理想的文艺片。但金马奖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也经常会把大奖颁给《卧虎藏龙》《无间道》《功夫》《投名状》等这类优秀的商业片。

闻天祥说,21世纪初,华语电影圈确实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类型电影,褒奖它们无可厚非。“但是到后来发展到一个地步的时候,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评审们就会觉得乏善可陈,差不多够了。所以,又会开始回头找人文精神了,金马奖是有这样一个曲线变化的。”

闻天祥所说的金马奖曲线变化,也正符合大陆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小娱整理了金马奖报名影片的数量增长变化图,发现它不仅和大陆电影入围金马奖的增长变化趋势相近,也和大陆电影产业发展现状息息相关。(注:因为合拍片居多,大陆电影定义为大陆导演的作品)

《大象席地而坐》获最佳影片,金马奖又在标榜精英品味?

《大象席地而坐》获最佳影片,金马奖又在标榜精英品味?

2003年大陆电影从国营到私营产业制改革以前,大陆影片不仅鲜有入围,而且金马奖的整体报名数量也偏低,维持在不到百步的水准。

2003年以后,随着大陆电影产业化发展,金马奖入围数量与报名数量都呈小幅增长趋势。而到了2011年以后,金马奖报名数量每年有较大增幅,大陆影片入围数量也整体提高。

因为这一年,正是大陆电影票房突破百亿之年,故事片产量达 558 部。2012 年进入“中美电影协议”启动年,为应对“好莱坞”入侵,总局颁布《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解除了“纯大陆电影”报名金马奖的限制。

金马奖采取主动报名制度,而以前总局只允许台港合拍片参赛,田壮壮《吴清源》、李杨《盲山》、王全安《图雅的婚事》就曾被迫退赛。

所以,金马奖不是和产业没半点关系。相反,策马奔腾55年的金马奖,越加像是一个华语电影工业的晴雨表。

那么,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评奖逻辑,才形成如今局面?

自娱自乐地标榜精英品味,还是华语电影工业的风向标?

众所周知,金马奖实际上是采取了欧洲电影节的精英评审制度,但却评选了与奥斯卡奖一致的工业奖,包含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等技术奖。

“金马奖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是基于目前华语电影现状最为公平合理的做法。”闻天祥说,这是他与现任金马奖执委会主席李安的共识。相对于奥斯卡,金马奖比较小众,但是相对于欧洲三大,金马奖又比较大众。

要清楚这条中间道路,就要先知道所有竞赛类奖项的区别。竞赛类奖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类是工业性奖项,以美国奥斯卡金像奖为代表。由各电影工会成员投票选出最终得奖名单,目的在于表彰电影工业各个工种的优秀人才;

第二类是艺术性奖项,以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由7-9 人精英组成评审团,通过看片、讨论和投票选出得奖结果;

第三类是商业性奖项,以 MTV电视奖颁奖典礼为代表。由观众票选出最后得奖名单。

之所以说金马奖是中间道路,就因为它介于第一类与第二类之间

一方面,是因为两岸三地电影工业体制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如奥斯卡一样拥有众多成员的各个电影工会,所以才会采取效仿欧洲电影节的精英团体评审制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