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多地实行扫码出入 扫码小程序是否泄露个人信息?

02-25 IT文章

(原标题:疫情下多地实行扫码出入 扫码小程序是否泄露个人信息?)

疫情下多地实行扫码出入 扫码小程序是否泄露个人信息?

随着疫情期间各地实名登记政策的推出,不少网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实行扫码出入制度的天津社区。

“现在不管去哪儿都要我的身份证号,又必须要配合,疫情结束之后这种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或者非法买卖啊?”随着疫情期间各地实名登记政策的推出,不少网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新京报记者发现,在出入街道社区、商超时手动或扫码登记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疫情期间人们出行的“新常态”。根据各地具体政策的不同,收集个人信息的详尽程度也不同。有的登记政策只收集登记人的姓名电话,有的则收集了登记人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行程路线等多项隐私信息。

多名专家表示,信息化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便利,为阻止疫情蔓延,地方推出这些措施合理合法,但根据《网络安全法》,搜集公民个人信息,需要明确告知被搜集者这些信息的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并且要采取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不被随意泄露。

“出于疫情防控而采集的信息,只能作为防疫使用,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擅自利用,否则即构成对特定个人的侵权。同时,为防止信息泄露,信息采集的资料保管应有严格的查阅和保管制度,利用网络技术方式采集的,应当满足一定的计算机安全标准。”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告诉新京报记者。

登记信息遭泄露?

专家:泄露事件可能加重隐瞒情况,应“重罚”

疫情期间,出于公共安全的需要,居民出行时进行身份信息登记成为了常态,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登记详细信息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

“刚刚去某奶吧买个奶,都要登记住址、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虽然为了排查需要,但也不免担心,会不会造成个人身份信息泄露问题?”2月18日,杭州网友婷婷发出了这样的吐槽。“现在出门就要扫码登记,去商店买个东西也需要出示身份证记录。”2月21日,在河北老家进行“线上办公”的李小伟告诉记者。

随着个人信息登记也出现一些泄露个人信息的事件。如根据深圳电视台的报道,光明区马田街道的李先生报料称,社区的一名网格员不知何故,将居民登记表直接发到小区微信群。在群内的登记表上,记录了600多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涉及多个小区,而涉事网格中心负责人则对此回应称,个别网格员对社区新出的系统使用不是很规范,产生操作不当的现象。

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对于武汉人员的信息泄露更为严重。春节期间,一些地方利用大数据手段摸排从武汉返乡人员信息时,曾发生多起隐私信息泄露事件。如在武汉上学的湖南人小孙返乡后一直在家隔离,但在疫情暴发初期,她常常会收到许多通过手机号搜索到的“微信好友请求”。“甚至有人直接跟我说,‘你为什么要从武汉回来害人?’但我只是在武汉读书,回家后也没有到处走动,只是在家隔离,我不知道我的信息从哪泄露的,觉得很委屈。”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丁晓东表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利用规范,最大的风险是广大的基层可能没有太多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当一些非专业机构的人士收集个人信息时,若出现不太规范的地方,一旦信息泄露出去,可能会在未来带来骚扰电话、诈骗等麻烦事。此时必须特别注意,收集信息最核心的目的是勾勒行踪轨迹,而与此相关的其他信息,要尽量不收集。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合理放宽利用个人信息的范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不恰当的利用行为要重拳出击,对泄露到微信群的行为要重罚,对大规模的泄露事件甚至拘留的手段也可以考虑,这是因为在当前这一特殊时期,信息泄露除了对当事人的权益会造成影响之外,还有可能让人因担心信息泄露而不愿意去申报,最后导致隐瞒情况的发生。”丁晓东表示。

新京报记者发现,目前已经出现了因泄露个人信息遭处罚的案例。如广州市公安局曾于2月6日通报一起“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内发布多名公民个人信息”案,在该案中,违法嫌疑人郑某将多名曾乘坐某邮轮的游客名单(含个人信息)发送给朋友叶某,叶某又将上述游客个人信息转发至其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内。最终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郑某叶某两人予以罚款500元的处罚。

多地实行扫码出入

扫码小程序未明示信息保存方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7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