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祖安文化”网络语言中的“隐秘角落”

09-14 IT文章

  祖安本无“文化”可言。它是某款网游中一座虚拟的“地下城”,这所残破不堪的“城市”缺乏道德与法律的约束,“黑帮”冲突四起,不少玩家在这里一言不合便口吐脏话,以低俗鄙陋的语言攻击对方,对恶毒的脏话进行修饰比拼“骂技”,这里甚至演化为对骂者的语言“竞技场”。

  近来,随着“祖安话”的出圈,所谓的“祖安文化”也在网络上形成一股以“爆粗口”“口吐狂言”为特征的效仿之风,其中不乏学生。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也构建起一个暴戾、混乱的“地下之城”,甚至将“祖安话”嵌入校园现实生活中的话语体系,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语言暴力”。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加大对“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祖安文化”为何有青少年效仿,又该如何整治?对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采访。

  出圈的“祖安文化”

  大学生李风是某款网游的资深玩家。在他印象中,“出口成脏”的“祖安文化”最初起源于某游戏主播直播时与玩家的对骂行为,弹幕中有人借用一位游戏人物的台词“这就是祖安人打招呼的方式”来评价主播的骂技。渐渐地,“祖安”也就成了脏话、对骂的代名词。

  为净化游戏环境,游戏官方曾不断扩大屏蔽关键词的范围,很快,大多数常见的脏话无法继续使用,玩家们则开始与游戏官方的屏蔽系统“斗智斗勇”。如何以儒雅、随和的方式表达愤怒与讥讽,成为众多“祖安人”发挥奇思妙想的动力,并发展出了一套以英文字母、各地方言、人体器官、历史典故等多元要素混合而成的“祖安语录”。

  热衷于“祖安文化”的大学生“阿里嘎多”说 :“对骂就像一种智力游戏,你的文化底蕴足够的话,能创造出很多新词语,不够就只能像复读机一样。” 其中“骂技高湛”的玩家,甚至被戏称为“祖安文科状元”。

  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祖安文化”很快“出圈”,在游戏区外快速传播。比如,在某视频网站上,以“祖安公主”“祖安民工”为标题的视频层出不穷,以嘲讽悲剧为乐,有的播放量上百万;在某些时事新闻下,不少被称为“祖安评论”的暴戾评论被顶上前排;“出口成脏”的“祖安老哥”“祖安女孩”在粉丝冲突中,则被视为伸张正义的“勇士”。

  “走在校园中,时不时就会听到句‘祖安话’。”参加工作还未满一年的湖南省95后老师江泉(化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偶尔也玩游戏、看直播,自认为对网络文化已经有较高的包容度,但听到学生口中喷出的那些恶毒词汇,依旧感到难以接受,“如果学生在现实中都满口‘祖安话’,他在网络上的表现也可想而知。”

  还在上高三的张荣(化名)建立了多个以“祖安”为主题的QQ群,规模最大的达到两千多人。为了带动群内的聊天氛围,他经常抛出一些争议较大的话题或言论,引导其他成员调侃甚至辱骂自己。在张荣的QQ空间中,每个分享下方都有数十条评论留言,基本都是侮辱或诅咒的“祖安话”。

  这些可能让普通学生感到十分苦恼的垃圾信息,张荣却毫不在乎。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是因为挨骂出名的,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来骂我,我只是享受被所有人关注的感觉。”

  高中生陈晨(化名)则将身边追捧、效仿“祖安文化”的同学分为两派,“一派是想在网络上找存在感的,另一派是纯粹跟风找乐子的。”在中学生中,将某些网络文化作为潮流、叛逆的代表,并进行追捧、模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往往缺乏分辨,“最后学到的只剩下脏话”。

  “祖安文化”背后的隐秘暴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学生在现实中仍会扮演“好学生”“乖孩子”的角色,但在网络世界中则更倾向于“快意恩仇”,“有人骂了我,我就要骂回来,而且要骂得更狠”,用更高超的“骂技”给对手“破防”也渐渐有了某种炫技的意味,甚至会产生“骂人骂赢了很有成就感”,往往陷入“以暴制暴”的语言循环。

  事实上,“学脏话”“爆粗口”只是祖安文化的冰山一角。在受访者的指引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祖安”等关键词搜索,找到了大量QQ聊天群。入群后发现,在这些以游戏交流或聊天交友为主题的QQ中,用“祖安话”进行对骂是常态,任何话题都有可能引发持续数十分钟的“骂战”,原本的正常交流几乎被倾泻而出的粗口吞没,而且在对骂中还夹杂着大量色情、暴力的图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9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