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要闻 > 正文

歌曲改编影视剧大热 消费IP还是青春?

11-23 娱乐要闻

歌曲改编影视剧大热 消费IP还是青春?

  新京报漫画/赵斌

  今年上半年,已经连续公布了好几首大热日文歌曲将要改编成电影的消息。比如4月份“牙医”GReeeeN的人气歌曲《爱呗》决定电影化,这是继去年上映的《奇迹》之后牙医电影企划第二弹。5月,摇滚乐队MONGOL800在他们的冲绳公演上宣布,其自身最大HIT曲《小小恋歌》将要改编成电影。前不久,中岛美嘉的名曲《雪之华》公开了改编电影化的消息。这首歌的经典程度不用多说,不仅在日本国内是“冬日神曲”一般的存在,在亚洲多国的翻唱版本也都广为流传。与此同时,中国也有诸多经典名曲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与国外相比,我们的起步较晚,在风风火火的IP开发中,也出现不少问题。

  国产歌改影视剧有群众基础

  把脍炙人口、让听众深受感染的歌曲改编成电影,一方面是对歌曲本身的一种褒奖和纪念,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再探索。通过影视剧的艺术表现来挖掘、扩展歌曲的内涵,或是歌手身上的故事。但是,一部好电影不是只要有一个好立意、一首好歌就能构成的,特别是在各类改编风风火火进行了多年后,单纯消费歌曲热度而不走心的策划,只能是炒炒冷饭,显然不能让观众心甘情愿买账。

  中国这股热潮,则是在近三四年被资本点燃。早前,高晓松担任监制的电影《同桌的你》获得4.55亿的惊人票房佳绩,给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第二年,由何炅热门单曲改编,并由其亲自上阵导演的《栀子花开》,再次取得3.79亿元的票房。可以说正是这两部电影作品在票房上的成功,让资本看到新的盈利方向,才助推了“音乐IP”的概念于行业内诞生。

  从被改编的歌曲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音乐IP改编影视剧,主要就是以打情怀牌为主。《后来》《栀子花开》《同桌的你》《一生有你》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其经典的旋律和优质的歌词陪伴着80后、90后一代人的成长,承载这一代人的青春和回忆。几乎每一个80后、90后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都会为之感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较大的受众群体和消费群体。良好的观众基础、高票房案例在先,音乐人将自己的歌曲二次创作仿佛命中注定。

  但是,音乐和影视作品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盲目的跨界改编,肆意地消费情怀,不顾影视创作基本规律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所以当下由音乐IP改编而成的电影,口碑大多两极化,部分观众非常认同,并给出极高的评价,部分观众则极力吐槽。

  与小说、漫画IP不同的是,音乐IP本身内容有限,改编为影视剧作品后,留给创作者发挥的空间更大。图书、漫画是文字和图像,读者会期待原作描绘的内容展现;音乐是萦绕在听众心里的情绪,只要把那种氛围和共鸣做出来,都会激起大家心底的涟漪。

  不同于观众对老电影和老电视剧的追忆,音乐的篇幅和收听方式让歌迷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和分享,而且最容易勾起回忆,这就是音乐的奇妙之处。

  抛去观众个人喜欢不谈,如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后来》《一生有你》《老男孩》《爱之初体验》《为你写诗》等歌曲的电影版已经纷纷问世,但普遍评分不高,口碑差异巨大,电影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这些电影大多都是由音乐创作者亲自操刀,而这些导演基本都是初次或者是第二次执导拍摄电影,个人水平还有待打磨和提高。但究竟,短短几分钟的歌曲能否撑起一部大电影?

  电影须超越原曲意境和情感

  在创作上,将音乐改编成电影就像命题作文,普遍是看导演和编剧团队的磨合,要根据一个歌名或者这首歌表达的内容,延伸出一个全新的原创故事。很多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原歌曲只有一个意境,却没有完整的故事,这也导致该类影片的噱头很足,但故事性有所欠缺。

  《同桌的你》的成功归于高晓松这首带有浓浓怀旧情感的校园民谣代表作。但跳出情怀本身,这部电影成功的秘诀在于找准了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营销空隙。观众与电影院的距离,有时候并不只是一部好电影那么简单。另一方面,彼时的音乐市场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时代,著名的“剑网行动”,被看成是把音乐产业重新洗牌。

  而《栀子花开》的优势在于其天生关联何炅的知名度,但如何让故事去符合大多数人的想象,则是避免不了的难题和挑战。当时改编,总策划便大致统一了一个整体的故事基调和气质上的朦胧感觉,让编剧去围绕着“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这个核心去大做文章。从上交的4个初稿剧本、不同的风格路数中,剔除掉“常规的怀旧”版,最后保留“正青春”的风格:因为他们要一个“充满激情的、鲜活明亮的青春故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606.html